一、没有共同目标
有人说梁山起义有根本的目标替天行道呀,但是替天行道作为所有人的共同目标太过虚幻无用,根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,与其说拿着替天行道作为借口倒不如拿着推翻宋朝作为借口更好用,起码那推翻统治作为借口,还能让所有感觉到前进的方向,而且只有推翻统治,那荣华富贵就已经离自己不远,用荣华富贵作为目标还能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,无论哪一种借口都比虚无的替天行道好。
二、不团结
梁山之中,派别简直太多,可以说梁山就是由无数个小团体组成的,虽然表明上全部归于梁山同属,但实际上小团体之间都在互相较劲,并不团结,每一个小团体都有各自的想法,众人的心根本就没有聚集到一起,连人心的都不齐的梁山又怎么承担起替天行道这样的重任?纵观历史,任何一场起义最重要的就是团结,如果连团结都没有,那就只是一群乌合之众,若想凭借一群乌合之众对抗一个王朝,很明显就是在螳臂当车,很不幸梁山的众人就是一群没有共同目标的乌合之众,这也是梁山起义为什么失败的原因。
何谓“失败”?就是没有完成预期任务,或者没有达成预期目标。假若以此衡量梁山好汉,他们便没有失败。没有失败,便不存在分析其失败的原因。那么,为什么说梁山好汉没有失败呢?难道他们很成功吗?
梁山好汉最初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梁山,是摸着天杜迁开创的基业。杜迁没干多久,王伦便因鸟气,“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”。这个时候的梁山,只是落魄秀才和几个本事低微的江湖草莽的寄身之所,他们落草的目标,就是不受鸟气,做个草头王。因而,所干的事业也大不到哪里去。
阮小二曾经这样对吴用介绍梁山的情况:
那伙强人:为头的是个落第举子,唤做白衣秀士王伦;第二个叫做摸著天杜迁;第三个叫做云里金刚宋万。以下有个旱地忽律朱贵,现在李家道口开酒店,专一探听事情,也不打紧。阮氏兄弟是石碣村的渔民,与梁山同在一个泊子里打鱼。虽然如此,渔民们并不惧怕梁山强人,双方还能和平相处,因此,“不打紧”。王伦等人占据梁山,干着些毛贼的勾当,又得柴大官人的资助,他们过得很快活。过得快活,便很满足,不想把事情做大。因而,林冲、晁盖等犯下弥天大罪,便不能让他们入伙,以招来大队官军缉捕。这就是王伦做寨主时的人生目标,可以说,在这个时期,白衣秀士等人是成功的。
阮小二接下来说的话,就反映了梁山好汉有了更大的目标:
如今新来一个好汉,是东京禁军教头,甚么豹子头林冲,十分好武艺。——这几个贼男女聚支了五七百人打家劫舍,抢掳来往客人。我们有一年多不去那里打鱼。如今泊子里把住了,绝了我们的衣饭,因此一言难尽!林冲乃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,见识、本事都要远远超过王伦、杜迁、宋万和朱贵。所以,梁山的事情被做大了些,开始打家劫舍,把住了泊子,绝了阮氏兄弟们的衣饭。
这样的局面,对于王伦而言,是远超了目标任务,结果远在预期之上,可谓获得了“辉煌”的胜利。然而,对于林冲而言,他的人生目标远不止此。因而,联合吴用杀害王伦,就成了一种必然的结果。
那么,林冲等人的目标追求又是什么呢?
晁盖也是混吃等死之辈托塔天王原本只是要做一个土财主,在东溪村保正位置上干得很欢实。之所以劫取生辰纲,并不是不满官府搜刮而蓄意造反,而是谋一套富贵,把生活过得更好些。所以,当宋江风急火撩的跑到东溪村报信时,晁盖根本就没有一点危机意识,与吴用、公孙胜、刘唐在葡萄架下喝酒,这等风景真的美如画。
晁盖之所以对生辰纲动心,并不是要劫富济贫,事后也没裱散给穷人,最重要是看中了这笔财富。晁保正虽然很有些胆略,西溪村人都怕他而不敢与他争夺宝塔。但在生辰纲这件事情上,还是非常顾忌,不敢轻易答应刘唐。不过,因为这笔财富实在是太诱人,晁盖舍不得放弃,便找吴用商量。
晁盖敢把这件事情告诉吴用,并非因为二人关系很好,而是得了七星聚会之梦的暗示。梦境暗示了他,这件事有很大的成功把握。吴用听了晁盖说出这个梦之后,心里立即有了主意。吴学究决定通过生辰纲这件事,逼迫晁盖上梁山做草寇。
整个生辰纲案子,实际上都是吴用一手操纵做下来的,晁盖不过就是个名义上的带头大哥而已。吴学究利用了晁盖见识短浅的缺陷,一路设计,将晁盖暴露,让晁盖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,只有跟随自己上梁山落草了。
至于这其中的过程,不妨细读原著,施耐庵讲得非常清楚,此处不再啰嗦。
吴用为何要出卖晁盖呢?因为吴用非常了解这个晁保正。此人虽然有些胆略,但却不敢做大事,很想发财但又不敢冒风险。喜欢做大哥,但又缺乏远见。而吴用则是有非常强烈的忧患意识,生辰纲案无论做得多机密,也都保不住哪天东窗事发了。所以,吴用必须先设计后路,干脆一步到位,躲到梁山这个相对安全的去处。
吴学究有识人之明,晁盖上了梁山后,果然不思进取,毫无作为。做了寨主,明明就是个强盗头子了,但晁盖却不断嘱咐手下,不可伤人性命。这还做强盗干什么?晁盖虽然“专爱结识天下好汉”,但却没有一个人来投奔。
晁盖比王伦还差劲,柴进曾经说:“那三个好汉聚集著七八百小喽啰打家劫舍。多有做下迷天大罪的人都投奔那里躲灾避难,他都收留在彼。”所以,王伦接任杜迁做寨主后,宋万、朱贵前来入伙。
面对这种局面,吴用感到很忧虑,如此下去,等于混吃等死,大队官军前来,大家一齐完蛋。
此时的梁山,只有吴用有更远大的目标。晁盖则茫然不知所措,只做草寇,不问前程。如晁盖这样,即便是最终被剿灭,也谈不上成功或者失败,因为他没有目标。
梁山实现了共同的目标这是施耐庵《水浒传》所要表达的核心主题,仅从小说本身而言,就是要实现梁山好汉招安的目标。把“招安”写完美了,施耐庵就成功了。
宋江在江州的时候,为自己制定了人生规划,以“他年若遂凌云志,敢笑黄巢不丈夫”为自己的志向追求。然而,从九天玄女庙出来后,宋江提升了自己的价值追求,以“替天行道,保境安民”为终极目标。要实现这个终极追求,第一个目标便是成功被朝廷招安。
宋江确实是按照这个目标,一步步做大梁山,然后,达成了这个意愿。从这一点讲,宋江是成功的,没有失败的原因可以总结。那么,宋江是成功了,是不是能够代表所有的梁山好汉都没有失败呢?当然是。
上文讲到,晁盖上梁山后不思进取,毫无目标的在梁山混吃等死。山寨之中,只有吴用、林冲有忧患意识。所以,宋江上山后,吴用便心甘情愿的做了一名军师,林冲还直接参与了曾头市谋杀晁盖的行动。
不仅吴用、林冲等人支持宋江,江湖好汉也望风来投,山寨之中,悉数拱听宋江号令。为什么宋江能有这样的号召力,晁盖就没有呢?因为宋江目标明确,就是专等朝廷招安。
有人说,宋江居心叵测,一上梁山就架空晁盖,步步夺权。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番,当我们面对一个有志向有目标的老板,与一个毫无追求混吃等死的大哥时,会选择哪一个?
其实,晁盖也因为宋江的到来,而渐渐明确了自己的目标追求,极力的赞同招安了。晁盖赞同招安的事情,可见贯华堂本《水浒传》第五十四回、五十五回书。说晁盖反对宋江招安,实际上是罔顾文本的无稽之谈。
宋江通过不断攻打州府,做大梁山,引起了朝廷重视,达成了招安目标。既然梁山好汉实现了共同的目标,便应当算是成功了,怎么能说是失败呢?
《水浒传》却遭到了失败要说总结失败的原因,其实是《水浒传》有太多值得总结之处。施耐庵原本要把宋江的招安写得很完美,以一个悲壮的故事来讲述这段真实的历史。但是,续书《征四寇》却毁掉了《水浒传》,把宋江招安写成了耻辱的投降。
且说《水浒传》写道,宋江尚未上梁山的时候,就在武松的提示下,开始有了招安的想法。
武松因为大闹飞云浦,血溅都监府,杀了十几个人,自知罪孽深重,即便是朝廷大赦,也轮不到自己。所以,只得上二龙山落草,“天可怜见,异日不死,受了招安,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。”
武松思想招安,目的很简单,只为了今后有机会再次见到宋江。过了半个月后,宋江与武松分手,便把武松的招安想法提升了一个层次,宋江劝诫武松道:
如得朝廷招安,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投降了,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,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,也不枉了为人一世。此时,宋江的招安目的就是要去边境上杀敌报国,以求封妻荫子、青史留名。这难道有错吗?
如果宋江劝诫武松也就那么一说,还可以为大骂宋江虚假找到借口。那么,宋江在梁山竖起“替天行道”大旗,鲜明的提出“保境安民”口号,则是与劝诫武松时所说的话基本上是一个意思。
梁山之上,抱定“保境安民”想法的,绝不止宋江、武松而已,青面兽杨志也是“指望把一身本事,边庭上一枪一刀,博个封妻荫子,也与祖宗争口气”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的。至于暂借水泊歇马的朝廷降将,何尝没有这个愿望呢?
从《水浒传》前七十回书来看,无论江洋大盗、黑店夫妻,还是下级官吏,以及鸡鸣狗盗之辈,作奸犯科之徒,都经历了三段式人生旅程。上梁山前做坏事,上梁山后改掉恶习,行侠仗义。然后,在宋江的带领下,“替天行道”。这一过程在《水浒传》中,就是“妖魔—还道—行道”。
遗憾的是,梁山好汉的“替天行道”并没有充分展示在现在的读本中,续书《征四寇》在这四个字中,暗暗的插进一个字,变成了“替天子行道”。这样,施耐庵为梁山好汉设计的一条成功之路便被一笔抹杀,续书则让梁山好汉走向了穷途末路,招安导致了彻底失败。
施耐庵笔下的“替天行道”“还道村受三卷天书,宋公明遇九天玄女”这回书,很好的诠释了梁山的“替天行道”。施耐庵是这样讲的:“汝可替天行道:为主全忠仗义,为臣辅国安民;去邪归正;勿忘勿泄。”
因而,替天行道包括两个方面“全忠仗义,辅国安民”。宋江确实做到了这两点,在梁山为寨主,以忠义聚集江湖好汉,把一百单八将团结成一个整体。梁山好汉因为宋江做了寨主,便“尽皆欢喜,拱听号令”。试问,假若宋江是个虚伪的小人,其他一百零七个人还称得上题主所说的“有勇有谋”吗?假如宋江能骗过一百多号人,与其说是宋江虚伪,倒还不如说梁山好汉是一群呆鸟。
宋江是梁山最好的寨主,为梁山好汉谋得了一条最好的出路,这条出路就是“保境安民”,到边上一刀一枪搏得了功名。
其实,施耐庵在《水浒传·楔子》中最初的立意所表述的“替天行道”,就是要取代北宋王朝。何以见得?此处摘录一小段施耐庵的原文以证之:
“朱李石刘郭,梁唐晋汉周:都来十五帝,播乱五十秋。”后来感得天道循环,向甲马营中生下太祖武德皇帝来,这朝圣人出世,红光满天,异香经宿不散,乃是上界霹雳大仙下降。英雄勇猛,智量宽洪,自古帝王都不及这朝天子,一条杆棒等身齐,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!那天子扫清寰宇,荡静中原,国号大宋。因为五代播乱,道教上界便派遣霹雳大仙下凡,扫清寰宇,结束五代,建立大宋。因而,赵匡胤可谓《水浒传》“替天行道”第一人。这就是施耐庵在开篇中“替天行道”的立意。
但是,历史的真实是,北宋时期,没有任何一家义军取赵宋而代之。方腊起义被剿灭,宋江则战败被俘,然后投降招安。施耐庵写书,绝对忠于历史,宋江招安在历史上确有其事,有史可查。
因而,九天玄女在选定这个“替天行道”之人时,施耐庵写得很纠结,“为主全忠仗义,为臣辅国安民”,到底是为主呢?还是为臣呢?读不通,是以,绿野老道只能理解为:在梁山为主,招安后为臣。
施耐庵在原著中多处伏线,包括宋江对武松的劝诫,包括杨志的人生志向,等等,都暗示了施耐庵必定按照历史的记载,完成梁山好汉“替天行道”的预设目标。这一点,绿野老道曾经举《三朝北盟会编》、《梁溪集》的史料以印证,此处不再多说。
总而言之,有勇有谋的梁山好汉绝对没有失败,因为,他们跟对了大哥,绝对不是愚忠,而是共同实现了人生目标。
至于梁山好汉抗金后,宋江、鲁智深等人的结局怎么,那是另外一回事。即便是结局不好,但毕竟去过边境,杀敌报国,保境安民,完成了梁山誓言。
宋江想归胜朝廷,交出兵权,不听兄弟劝。
水浒传里面不可能出现现代的东西,比如手机,电视电脑
水浒故事有:景阳冈打虎、醉打蒋门神、血溅飞云浦、智取生辰纲、拳打镇关西、倒拔垂杨柳、大闹野猪林、火烧草料场、风雪山神庙、三打祝家庄、沂岭杀四虎、怒杀阎婆惜、智杀裴如海、飞石打英雄、大破连环马、魂捉方天定等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