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:三国英雄谁最杰出?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!
通常,当提起《三国演义》里的英勇人物时,首先会想到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吕温侯,或温酒斩华雄的关云长,或喝退百万曹兵的张翼德,或是长坂坡七进七出、单骑救主的常山赵子龙,想要从中指出谁是最杰出的豪杰,并非易事。而南宋的洪迈却旗帜鲜明的点出了首屈一指的俊杰,东吴太史慈。
他是否言过其实,或者是一种谬论,不能轻率的做出定论,试从各个方面综合来分析洪迈的观点。
首先,简略的审视洪迈个人的资历
历史上不乏口出狂言之人,夸夸其谈,即使当时也没有多少人相信,如纸上谈兵的赵括;或是善于言辞,能够迷惑一时,却不能盛行一世,如杨国忠,号称自己早预知安禄山会反,又说“叛军必生内变,不过十天,安禄山定为部下所杀”。
倘若洪迈留下了类似的名声,当然不可相信他的言论。实际上洪迈是一位史学名家,他的作品《容斋随笔》 历来被认为是一部史学名著,也奠定了他在文学 、史学、考据学领域的重要地位,被历代名人誉为“垂范后世”的佳作。
《容斋随笔》内容博大精深,涉及领域极为广泛,历代治乱兴衰、纵横韬略、为人处世、文坛趣事、历史珍闻等无不有所论说,而且其考证辨析之确切、议论评价之精当备受称道。
《容斋随笔》也得到后人极高评价,如宋朝何异说,“可以稽典故,可以广见闻,可以证讹谬,可以膏笔端”。明朝李翰称赞它:“可劝可戒,可喜可愕,可以广见闻,可以证讹谬,可以砝疑贰。”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写道:“辩证考据,颇为精确…南宋说部,终当以此为首。”许多历史学家一致认为《容斋随笔》与沈括的《梦溪笔谈》、王应麟的《困学纪闻》,是宋代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;甚至有人赞誉此书是补《资治通鉴》之不足、集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之精粹的珍品。
由此可见,虽然洪迈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善于识人的名声,比不上主持“月旦评”的东汉许劭——连曹操都欲求之片语以定身价,但洪迈的见识也值得参考,他对太史慈的评价需重视与思考。
其次,从原文来理解洪迈对太史慈的评价
在《容斋续笔》卷三里有一篇关于太史慈的文章,开篇即是对他的赞美之辞。
三国当汉、魏之际,英雄虎争,一时豪杰志义之士,礌礌落落,皆非后人所能冀,然太史慈者尤为可称。
洪迈承认三国时期出现了不少人杰,但他毫不掩饰对太史慈的称赞。
而让洪迈偏爱太史慈的原因,是由于太史慈的信义和壮烈。在宋孝宗乾道年间,封太史慈为灵惠侯,在文书中总结了他主要的事迹,洪迈也认同其中对他的溢美之词。
《容斋续笔》:太史慈早年赴孔融之难,可称是青州的烈士。晚年跟随孙策,于是成为吴国的信义之臣。立庙至今,是老百姓的司命星。鉴于你一贯的营状,用封侯建庙二件事来敬奉,这样一来长江流域一带,都能记得神亭大战的壮烈。
洪迈对三国时期太史慈的评价,值得一看。第一,他作为宋代人,对900年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,有更深刻的见解;第二,相对现代人,同为饱受封建道德薰陶的古人,他更能体会三国时代的道德理念和思维方式,能从现代人无法触及的另一角度去分析前朝人物。
第三,对太史慈的分析
虽然洪迈在史学领域声名显著,但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他的观点,也不是非常明智的做法。不能轻易相信权威,也不能随意否定他人的见解;他人观点可作为参考,当作分析的基础。
从其他史料对太史慈的记载全面分析太史慈,从而来考证洪迈的观点是否可信,此外,《三国演义》虽然是小说家之言,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。
1,太史慈重信义
《三国志邴原传》讲述了一些太史慈的故事,邴原曾藏匿刘政,后又把他托付给太史慈。
《三国志邴原传》:原匿之月馀,时东莱太史慈当归,原因以政付之。
如果不是相信太史慈的为人和担当,邴原不会轻率的冒险请他帮忙。
相关文章